首页>时政要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10/29 12:12:16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一部中国五年规划的历史,可谓一部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史,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政治稳定的显著优势
“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五”至“五五”计划的实施,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七五”计划后,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九五”期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十一五”时期,我国实现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到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跨跃;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扎实基础……
曾有西方政要对我国的五年规划羡慕不已,认为其既有延续性也有前瞻性,放在自己的国家简直难以想象。其实,这背后的秘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中央要讨论决定关系党和国家全局重大问题。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以“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为例,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建议》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和网上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建议》。《建议》在五中全会上讨论通过后,国务院据此组织起草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在明年全国“两会”经由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成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
“党提建议、政府编制规划、人大审议通过规划、全国人民执行人大审议通过的规划,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当中创造的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表示。
党的领导,也体现在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沉着冷静应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十三五”规划实施顺利,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领导力量,中国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全国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2020年8月16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据统计,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
“七五”计划开始大范围征求意见,“十五”计划首次通过群众征文方式征集意见建议,“十二五”规划编制期间国家发改委、工商联、妇联等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制工作,越来越成为发展人民民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这一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吉林、湖南、广东等地调研,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就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五年规划的决策机制方面,我国形成了包括前期调研、形成基本思路、起草中央《建议》、通过中央《建议》、起草《纲要》草案、公众建言献策、衔接论证、广泛征求内外部意见、审批与发布《纲要》等多个阶段和步骤的编制过程。在此过程中,参与咨询和建议的主体包括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各人民团体以及专家学者,公开征集群众的意见建议,使得五年规划决策咨询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可以说,五年规划的编制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科学设计、民主决策、依法通过的决策过程,生动体现了寓科学于民主的中国式决策模式。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70多年的时间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背后,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一个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就是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
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尽快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我们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五年计划为抓手,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很短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3至1978年间,工业年增长率达到了11.4%,工业比重每年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
例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5年来,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组成不拔穷根绝不撤退的突击队,全国上下共同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感天动地的辉煌篇章,使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口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目前,全国上下正在一鼓作气、加大对剩余贫困人口的攻坚力度,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解决的目标指日可待、胜利在望。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五年规划是中国实现阶段性、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秘诀,它承载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梦想,可以集全国之智、举全国之力来办成全国之事。
特别是在重大挑战面前,中国不搞“拳击赛”“对抗赛”,而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导向,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协同作战,万众一心齐奋进、越是艰难越向前,显示出强大的攻坚克难能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计划),我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的“五年计划”变为了“五年规划”。
“计划”变成“规划”,一字之差,含义深刻。“规划”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远性,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反映了政府经济职能的深刻转变。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历次“五年规划”都强调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今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也擘画了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蓝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巩固增强。
与此同时,五年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宏观性导向功能更加明确。比如“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随着发展理念的演进,五年规划也从经济发展规划演变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而演变为有关国家整体发展的全面综合发展规划。比如,在“十三五”规划中,教育科技、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非经济类指标中就占了很大比例。
实践证明,五年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制度创新,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的短视性、盲目性和分散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挑战,党中央审时度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中国将是今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坚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
纵观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一条清晰主线始终贯穿——人民至上。无论是哪一阶段的任务,说到底,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提升人民福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19元,1952年人均储蓄只有1.5元。中国通过五年计划,引导有限的社会资源向弱势群体流动,通过粮食统购统销、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初级教育等方式,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很大程度解决了几亿人民的基本民生问题。
通过“六五”“七五”时期的奋斗,到1990年,我们党实现了基本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八五”“九五”时期的奋斗,到2000年,我们党实现了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十五”到“十三五”时期的奋斗,到2020年底,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几亿人民心头上中国梦,写进一份份五年规划上,最后写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里。未来五年的蓝图属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梦想,也属于每个中国人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小梦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郭兴)